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人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2、宏观经济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3、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的行为倾向与企业产权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企业在市场上所进行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实质上也是产权的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6个字。
4、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五种生产方式。
5、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他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调节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分化作用(导致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因为,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说,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价格波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供求关系平衡,从而使价格进行价值。
7、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是心力的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资本周转的时间:只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他带着利润以相同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中的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蓄时间。
资本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生产资本能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8、固定资本的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新一轮投资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设备,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摆脱的生产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失衡创造的条件。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孕育了下一次危机。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由进一步推动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的因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9、资本积累的两大历史后果: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不变资本相对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他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的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的相比相对的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的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的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上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值而言的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程是资本治理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调节和满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过剩人口形成一只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值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个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扩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得更多的积累。正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