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雄狮第一千零四十二回扯皮人在研究生死问题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
至少潞王是这样。
他根据北方传来的消息,综合来看,只要宗室交出土地,杨承应都会留他们一命,然后安排一个地方安置。
反而是对带头大哥下手狠辣,比如首辅陈演、再比如勋贵之首吴惟英,南方士林魁首钱谦益。
研究以后,潞王得出结论,老老实实的投降是上策,稀里糊涂变成监国是下策。
所以,无论马士英如何请,潞王死活不同意监国。
马士英没办法,只得祭出太后这张牌,请太后下懿旨,让潞王在杭州监国。
邹太后,也就是朱由崧的嫡母,随即下了懿旨:
陛下与潞王乃是至亲,贤明为诸王之冠。昔日宣宗东征,襄王和郑王监国,这已经是祖制,潞王可以遵行。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潞王还有什么好说的,只得同意监国。
崇祯十三年三月初五,潞王正式监国。
「如今敌兵在北,随时有南下的可能,众卿该如何办?」潞王随口问了一句。
毕竟是头次升座议事,总得有话题聊吧。
结果,一片沉默。
打!恐怕是打不过的,并且还有一个比较难言的事。
想做南宋,请问岳武穆在哪里?
见众人都默不作声,潞王只得自己出来收场:「是孤王问的有些笼统,孤是问怎么救回皇帝!」
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惹得群臣面面相觑,还理解错意思。
长期的党争,让这些人想问题的思路,与常人不一样。
特别是当事人朱大典和阮大钺,更是会错了意。
他们以为,潞王是在追究他俩丢失皇帝责任。
阮大钺猛地出列,跪在潞王面前,磕头:「臣有罪,没能保护好皇上,请王爷治罪。」
「臣也有罪,」朱大典跟着跪下,「臣与阮大钺为皇上在前方开路,却没料到敌人从后方来,致使皇帝落入敌手,死罪!」
阮大钺罪责难逃,只得出来认罪;朱大典明面上认罪,其实是为自己和阮大钺开脱罪责。
因为如果阮大钺被论罪处死,朱大典也罪责难逃。
这些弯弯绕绕,都是党争的后遗症。
潞王人傻了,这和救弘光皇帝有关系吗。
马士英也赶紧出面:「王爷,当时一片混乱,陛下自己误入敌营也是没办法的事,求王爷法外开恩。」
潞王在心里叹了口气,只是抬了抬手,让他们起来。
为了不让百官理解错他的意思,他再次修改措辞:「辽东军下一步是杭州,我们如何应对?」
「杨承应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占据广大区域,应该没有余力南下进攻。可以派人北上议和,将他占领的太平、应天和镇江三府割让给他,约为兄弟之国。」
马士英的这个馊主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自古以来,南北对峙的次数很多,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南宋等。尤其是南宋和金国,金国席卷北方,然后被北方的动荡绊住了手脚,让南宋议和成功了。
救皇帝和收故土都办不到,唯有这个计策。
潞王点头:「好吧。不知道谁可以担任使者?」
马士英提议:「陈洪范可以担当重任,老人家曾出使过京师,也不会觉得陌生。」<div id='g' lass='gontent'><sript type='text/javasript'>try{ggauto();} ath(ex){}</sript></div>
众臣都说有道理。
潞王同意,当即命内阁写一份圣旨,让陈洪范拿着,前往南京议和。
话音刚落,有官员道:「启禀王爷,如今内阁只有马士英一个人似乎不妥,请王爷再许一人入
阁。」
「这话有道理。」潞王看了一眼马士英,想看他是什么态度。
马士英能有什么态度,好不容易能为内阁首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过他没有正面反对,而是道:「按照规矩,阁臣必须是翰林院出身,这杭州还有翰林院出身吗?」
翰林院出身的官员,都被杨承应在京师和南京一勺烩了,剩下的要么资历不足,要么威望不够。
「有,」那名官员道,「福建漳州府的黄道周,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后出任庶吉士。」
马士英愣住了。
娘的,怎么把这货忘记了。
潞王点头道:「资历的确够,可以准许入阁。」
「陛下……」马士英想开口说话,却被潞王打断。
潞王道:「此事就这么定了。」
「啊!呃……」马士英没办法了。
正要散朝,紧急军情邸报,送到了朝堂。
议事的时候,送这么一份邸报来,非同小可。
马士英亲自拆开一看,整个人都石化了。
「怎么?」潞王感觉情况不妙。
「回王爷,」马士英极力收敛内心的紧张,「前线来报,敌兵已经抵达塘栖。」
殿内一片哗然。
塘栖距离杭州只有六十里,仅一日的路程。
「苏州呢?」潞王忙问。
「初三,已经丢了。」马士英绝望的回答。
百官惊悚。
原来就在马士英因为监国问题、议和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杨承应一刻都没闲着。
他在南京,着手解决几个大的问题。
第一是大裁军,目标是投降将领麾下的兵丁,比如赵之龙和各勋贵的兵丁,巡抚名下的标兵等等。
比如田雄、刘良佐等军头们为了虚张声势,扩编部队数量都非常的庞大。
这样扩编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找弘光政权索要军饷,杨承应可不惯这个毛病。
给了一笔遣散费,再通过土地再分配,将这些裁下来的士兵安置在江南江北。
第二个事情,也是最大的事情,颁布和推行废奴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有扩大的情况。
比如辽东,常年养蛊,压根没有大地主,连中小地主都少。
后金为了短暂提高战力,一步到位,直接搞奴隶制,旗丁只负责打仗,种地都归奴隶。
这不算倒退,而是努尔哈赤作为李成梁家丁,深得明军军户的精髓,做出的相应改变。
朱元璋是设计制度的高手,军户依靠卫所提供农具、耕地、耕牛、种子,集中生产,突破小农经济低下生产力,一个人养活多个人。
但他的设计的模型,什么都是刚刚好,一旦朝廷发生变动,卫所制度出了问题。
只是老朱做梦都没想到,带头破坏卫所制度的人,正是他的龙子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