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曲莲回乡时相当低调的坐了一辆牛车,牛车不是本村的,但恰好要路过下溪村,她买了些种子和菜苗,路上隔壁村的大婶还跟她聊了一路的天,虽然话里话外都是为了她好,但还是好心劝她别跟家里闹太僵,否则以后有事都没人帮忙。
吴曲莲早养成了你说你的听不听是我的事的良好技能,所以一律笑着点头,时不时回两句您说得对。现代的那套你不是别人哪里能体会别人真的经历了什么的理论在这里压根没用,这里说白了就是一些规则你必须遵守,哪怕你打破了这些规则,也得给自己套一个情非得已的缘由,并且随时准备忏悔。
她不是不理解他们的行事风格,但要她真的这么做,还是很难。自幼的生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尽管她一直在努力融入他们,也很难从思想上完全接纳。
回到村里时已经下午了,吴曲莲顾不得别的,直接找了徐秀才的爹娘,带着他们一起去找村长。村长之前就已经知道徐秀才可能会在村里办一个学堂,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能让村里的孩子们在这一年里学点知识,已经相当了不得了。村长原本想着实在不行就在晒谷场随便搭一个地方当学堂,一年而已,大家凑合着也勉强能用。
但他没想到徐秀才居然拿了钱回来直接让建私塾,他有点迟疑,私塾建起来徐秀才最多只教一年,那一年后呢?建了私塾就不是随随便便想教就教,想不教就不教的了。他觉得还是大家凑合随便搭一个就好,这样也是为了告诉村里人,徐秀才没有义务年年都会来教他们。
村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秀才的爹娘,他爹娘在这些事情上向来都听自家儿子的,儿子怎么说他们怎么说,所以村长的顾虑他们不能体会,倒是吴曲莲宽慰了村长几句。
“徐家公子的意思大概是在这一年里他会重点教几位比较上进的孩子,会多教他们一些,以后他如果没在了,这些孩子可以勉强教村里其他小子简单的认字和算术,本来办在村里的学堂就是只教些简单的平常能用上的知识,如果有心想要继续学,他可以推荐去书院。”这就是个启蒙的小学堂,学得好的再教刚进的孩子,问题应该不大。
村长想了想觉得又有那么几分道理,“我只是担心私塾办起来,到最后没有人来教,空着也会让人说闲话。”
“其实不用想太多,到时候秀才老爷也许会考虑去请一位先生来教大家,年年落榜之人不少,或许有人会愿意来私塾教学,顺便备考,私塾办好第一年秀才老爷会少收或不收银钱,但如果以后请人来教,那人家是应该收的,所以不愁请不来人。”
吴曲莲的话其实恰巧说中了村长忧心之事,私塾办好怎么收束脩,村民们会有什么反应,到底收多少,这都是难办的事。如果不收反而不好,所以他趋向于适当收一点,不像别的学堂收那么多,收人家的一半就可以了。但现在要重新建房,而且看样子徐秀才是想建一个略大一些的院子,比不上县上的书院,但他拿回来这些钱,至少能建一半那么大。
这对于村上的小私塾来说,已经算大的了,而且他规划得相当不错,除了有两间大的讲堂之外,他还让修了后院,后院主院是夫子们的休息之所,一侧是厨房和膳堂,都修得很大间,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吃饭。另一侧是几间厢房,住两三个夫子没有问题。
他把什么都考虑到了,村长想,请夫子,供应膳食,徐秀才是希望这间私塾能一直开下去,为四邻村里的孩子们提供读书的机会。
也罢,既然徐秀才有心,而且听吴曲莲说他会亲自去县里报备,那以后这私塾就已经是过了官面了,公开招学生,请夫子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有徐秀才的名声在,相信会顺利办下去的。村长收了吴曲莲带回来的银钱,喜滋滋的开始筹备。吴曲莲和徐秀才的爹娘出了村长家也一脸期待,三个人笑眯眯各回各家,然而关于吴曲莲的传闻又有了新的版本。
吴曲莲是不知道那些传闻的,她只是期待村长尽快筹备好,找好人开始建学堂她就又有活儿干了。因为头天从镇上回来又去村长家商议许久,所以这些事她还没来得及告诉王婶,毕竟是要做帮厨的,她得跟王婶商量好让人家空出时间来,还得赶紧把山地里该种的种下去,这些都需要王婶帮忙。
第二天她起了个大早去找王婶,却见晒谷场的大树下已经有很多人了,她本是不在意的,那些八卦流言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村里人没什么娱乐活动,聚在一起说人长短已经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了。她走了小路直接去王婶家,连搭理都不想搭理他们。
然而她不搭理,却有人朝她打了招呼,她记不住村子里婶子大娘们的名字,所以人家招呼她过去玩她只说有事,摇头拒绝了。这些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她也早习惯了,到了王婶家就见王婶阴沉着脸,也不知道在跟谁发脾气。
见她进屋叹着气拉她坐下,“你是不是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什么?”吴曲莲一脸茫然,“谁说什么了,就是树下那些人?”
“听他们说得有鼻子有眼,起初我还真信了,后来一想你如果真想答应,也不会跟家里闹成那样搬出去住了。”
“出什么事了呀?”吴曲莲心想果然,那些人那么一大早聚在一起说的还真是她,她不过独自一个人去了趟镇上,又不是很稀罕的事情,这些人是不是太少见多怪了?
“昨天傍晚你是不是跟徐秀才的爹娘去找村长了?有人看见了,说是你同意进他们家了,正找村长帮着说和呢……”王婶看了她一眼,“你怎么想着,跟他们一起去找村长?”
“这些人还真是……”吴曲莲无语,“要我说徐秀才真不必顾着村里的人,人家一心想在村里建一个私塾,我在镇上碰到他让我跟村长说一声,带了些银钱回来说是请村长帮着量一下地先修房子,他要过些时候才能回来……结果呢,这些人就这么说他?”
“真,真的?”王婶愣住,“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所以徐秀才是想请你帮忙?”
“嗯,说是房子开建后让我帮着掌勺,大概几十个人的饭,我和他爹娘是肯定忙不过来的,我就跟他说请你做帮厨,工钱虽然没有镇上多,但是在自己村里,就当帮忙了。”
王婶一听帮厨一个月有五百文工钱,当天下午就把建私塾的事抖了出去,这事本来也不需要瞒着,村长本也打算先在镇上找好专门修房子的匠人,然后再在村里找些杂工。但婶子大娘们嘴碎的那些话也传到村长耳朵里了,他就想着让那些碎嘴的先着急几天吧,既然建私塾的事已经说了出去,那必定会找些散工,他不松口,就是想看看这些碎嘴子到底知不知道反省,天天在外面编排别人,却错过了大好的挣钱机会,看她们怎么选。
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听说吴曲莲和徐秀才的爹娘去找村长是因为建私塾的事,而且人家已经请了吴曲莲掌勺,王婶子做了帮厨,都是有工钱拿的。一群人尴尬了几天,说的都是徐秀才的好话。毕竟就算他们做不了帮工赚不了工钱,但谁家没有孩童呢,办了私塾自家孩子上学不就省事了?到底徐秀才还是做了件好事。
至于之前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话,她们觉得只是自己闲聊,没人会当真。何况都只是猜测,人家徐秀才都没说什么,又怎么会跟他们计较?
乡下妇人的闲聊或许徐秀才不计较,但这些人忘了徐秀才的爹娘都还住在村子里,因为徐秀才中了秀才,他们家着实风光了一回,但那之后两人就彻底低调起来。没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徐家的那些亲戚们远的近的都纷纷上了门,说什么求什么的都有。然而他们确实能力有限,乡绅们和县老爷的确给了些银钱,就连办宴席的钱都不是他们出的,但孩子还不知道要考多少年的试,他们根本不敢动那些银钱。
可亲戚们却是不管的,他们只知道你发达了,你就该接济他们,那可是秀才啊,镇上村里都极少见的有本事的人物,既然站在那个位置上,那你就有站上那个位置的能耐,他们只不过是拜托一些小事,你怎么可能处理不了?
比如孩子去学堂,比如家里要买几只猪仔,比如想种一些贵价的药苗……大家都是同族,都是亲戚,你怎么能不帮忙呢?
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徐秀才发达了,那就是徐家发达了,哪怕他们在之前根本就没接济过徐家,甚至还嘲笑他们不自量力,异想天开居然还想培养出一个读书人。但一旦这个人真的成了了不起的读书人,他们就会说这是徐家的荣耀,足可告慰列祖列宗,是徐家整个家族培养了他。